展会新闻

疫情"照妖镜"下的新零售,暴露出的4大问题,未来发展之路还需深思…

发布时间:2020-05-29 浏览次数:

    在马云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之后,一场零售业的变革也开始迅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国甚至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比如说便利蜂便利店,微信推出的无人快闪店等,在这些购物场所里,真正实现了便捷体验。


    借助数字技术,餐饮业、物流业等多元业态,都与零售业态产生了融合,多元零售的新形态已经成为新零售的一个主要方向。


    疫情爆发时,京东旗下的一家七鲜超市,生鲜蔬菜在网上的销量暴增,蔬菜的增长幅度达到5到7倍的增长,由平时每天3万元到5万元订单的销售额增长至20-30万元销售额;


    春节期间,叮咚买菜订单量较前一个月增长超300%,每日新增用户多达4万人,其中自然增长的占比达到70%以上,占整体下单用户的10%左右;


    每日优鲜交易额同比增长321%,客单价高达120元;


    拥有近4500家线下门店的百果园实现整体自营电商增长2.5倍,小程序订单增长5倍以上。


    疫情期间,各大新零售平台的销量激增。不仅如此,原本处在观望阶段的传统企业似乎也逃不过“真香定律”,新零售迎来了来自餐饮、汽车、电器、日用等行业的传统企业大军。


    中石化北京石油与蔬菜供应企业联合推出了“安心买菜”业务,进军生鲜场;瑞幸高调宣布进军无人零售,从门店自提走向更细分的办公室、医院、加油站。


    不止瑞幸、连咖啡主打新零售的互联网咖啡品牌,三顿半、永璞等在垂直赛道异军突起。


    但疫情这面镜子却不只照出了新零售“真香”的一面,同时,还反射出了新零售在高速发展状态下的不足。


    疫情“照妖镜”下的新零售


    疫情,成为新零售发展的爆发点。新零售开始“狂奔”带来了漂亮的账面数据以及无限的发展希望。


    同时,突然的加速也让尚属新商业模式的新零售暴露出诸多问题。


    ①供应链应急能力


    疫情期间,各地超市、菜场选择性开放并缩短开放时间,且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抗拒出入公共场合。生鲜新零售平台的销量激增,需求的品类也发生变化,这向供应链发起了巨大的挑战。


    首先感知到供应链压力的就是各大生鲜电商平台。每日优鲜高级合伙人王珺在疫情之初的采访中就表示,每日优鲜的整个供应链都遭遇了困难,为此组织了一线团队去克服与协调。


    叮咚买菜也从1月23日起,就召集100多名采购,前往多个省份的主要农产品基地进行直采,以缓解陡然增大的供应链压力。


    2月份,几乎每一个生鲜新零售平台的供应链组织都出现了问题,很多商品上架即售罄。供应链应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销量的进一步提升。


    ②人力储备


    2月3日,由于人手不足,盒马就公开“借人”,表示受疫情影响暂停营业门店员工可入驻盒马各地门店“上班”。第一时间,西贝莜面村、云海肴等餐企积极响应,派出员工“支援”盒马。


    日前,有媒体报道盒马正在开发共享员工平台,预计在4月份即可上线,这意味,共享员工或实现常态化。


    人力储备不足,是销量激增时各大新零售平台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而“共享员工”模式的诞生则让人力储备更灵活,未来或将被运用于更多商业领域。


    ③对机遇的把控能力


    面对疫情带来的发展机遇,包括盒马、叮咚、每日生鲜等在内的新零售平台都在积极调整战略战术,以把握机遇促进企业发展。


    与此同时,一大批企业也以此为契机,加速新零售布局。机遇下的新零售成为很多企业进行品牌升级与运营改革的跳板。


    不过,让很多业内人士感到惋惜的是,在年前被爆出负面信息的生鲜新零售平台呆萝卜却并未在疫情期间积极组织复工,被认为生生错失了翻身的大好机会。


    ④运营效率


    在全球企业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沙利文)3月26日发布的《中国新零售行业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的零售行业市场中,阿里云占5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且远超第二名超过2倍。


    阿里CEO曾表示,新零售的目的是提升消费者体验。


    而消费者体验是由产品质量、配送速度、流程服务等多重因素构成,这就要求新零售模式在资源调配、供应链优化、运营管理等运营维度的能力。这些在疫情时期显得犹为突出,销量激增下,平台的一切决策与行为都在与时间赛跑。


    疫情也让从业者更加看清,接下来的新零售是效率的赛场,效率低下就意味着出局。




    传统零售受挫,固然是人们的消费习惯转变使然,不过,疫情的催化作用也不容小觑。所以,当疫情的影响散去,新零售的热度或会有一定程度的回落。


    作为一个有着巨头加持的领域,厮杀正酣的新零售如今已经百舸争流。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新零售可以是经营受挫时的应急转型之道,可以是长远发展路上的一另一个利润增长点,甚至可以是未来发展的主方向,这些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


    但新零售并不“灵丹妙药”,可以积极引进,但切勿盲目跟风。关于新零售的投资以及传统企业的新零售转型,终将回归理性。